通常情况下,财务工作者在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时,都会从这些指标来分析:流动比率、资产负债率、净资产收益率等。
但是你知道吗?单纯的去计算这些指标很容易,但仅仅得出这些数据,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财务分析。
以下这三方面,你一定要去考虑,才能称之为真正有意义的财务分析。
数据的对比是财务分析的根本,无论是与自身企业之前的数据对比、还是跟行业平均值比、再或者跟行业内其他公司比。
财务分析的前提,不能仅仅是分析指标、得到数据。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要分析哪个方面的问题,进而选择相应的指标,根据指标总结结论。
很多人问,财务分析要看哪些指标?问这个问题,说明你本身对财务分析看得比较机械化,认为财务分析就是冲着那几个固定的指标去的,把那几个指标算出来,财务分析就完成了。
其次,不能过分依赖指标,有的问题可能没有现成的指标供你用,怎么办?那就自己去创造一个指标。
也就是说,财务指标没有定式,他是在发展变化的,不断地丰富和完善,你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这些指标,可能这个指标拿点东西过来,那个指标拿点过来,组成一个全新的指标,这是很有可能的。不要迷信指标。
这是财务分析的精髓。举个例子:
流动比率,流动比率=流动资产/流动负债,流动资产一般主要包括现金、应收账款、存货等。如果你把资产负债表中的这些项目加起来,做流动资产,要小心了。因为,这些只是形式。
你要进一步分析这些资产的质量,比如应收账款,你去分析发现,这个应收账款,很有可能收不回来,尽管提了坏账,但是剩下的也很悬,这种情况下,你在分析流动比率的时候,还能将应收账款算在里面吗?
会计是门语言,我们要把它准确、有效的表达出来,不仅仅是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,来得出浅显的结论。
而是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,及结合实际的论证,真正起到为企业经营、决策做辅助。
以下这个财务分析的五力模型囊括各类财务指标计算方式,有了这些计算方式,再结合以上几点,你的财务分析指标会真正活起来。
应收账款周转率:应收账款周转次数=销售收入÷应收账款;应收账款周转天数=365÷(销售收入÷应收账款);应收账款与收入比=应收账款÷销售收入;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。
存货周转率:存货周转次数=销售收入÷存货;存货周转天数=365÷(销售收入÷存货);存货与收入比=存货÷销售收入;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
流动资产周转率:流动资产周转次数=销售收入÷流动资产;流动资产周转天数=365÷(销售收入÷流动资产);流动资产与收入比=流动资产÷销售收入;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
净营运资本周转率:净营运资本周转次数=销售收入÷净营运资本;净营运资本周转天数=365÷(销售收入÷净营运资本);净营运资本与收入比=净营运资本÷销售收入;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
非流动资产周转率: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=销售收入÷非流动资产;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=365÷(销售收入÷非流动资产);非流动资产与收入比=非流动资产÷销售收入;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
总资产周转率:总资产周转次数=销售收入÷总资产;总资产周转天数=365÷(销售收入÷总资产);总资产与收入比=总资产÷销售收入;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