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 险种知识 >个别保险公司"揽客"出怪招 推销目标选中求职者

个别保险公司"揽客"出怪招 推销目标选中求职者

2022-06-13 01:48:18

一次面试招聘转型保险产品推广,“面试官”不谈招聘,强烈建议客户购买保险。这似乎是电视剧的情节,但它是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的。张芳,一个公民,几天前遇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尴尬。

  卖保险“请君入瓮” 

  日前,一直在寻找工作的张芳突然接到电话,对方称是某中外合资的大型集团,业务涉及金融、投资等多个领域。公司看中张芳的能力,希望能够见面谈一谈。张芳不明白,自己并没有向这家公司投出简历,为何他们会主动抛出“橄榄枝”?更让张芳纳闷的是,自己当天日程已满,对方竟主动提出将面试时间放在晚上7点。

  怀疑归怀疑,张芳还是如约前往。一照面才知道,“面试官”原来服务于该集团下属人寿保险公司。而接下来“面试”的场景,更是出乎张芳意料之外。

  据张芳回忆,对方先是让她详细填写了一张表格,内容涉及家庭和社会关系。然后,“面试官”便开始侃侃而谈人寿保险的“重要意义”。张芳明确告诉对方,自己应聘的是财务岗位,不做保险推销。对方回答:做任何岗位都得熟悉本公司的产品。

  于是,从意外险到分红险,“面试官”逐一详细拆借。就在张芳一头雾水的时刻,她终于听明白了一句话:买一份保险吧。张芳说:“自始至终,对方也没有公开自己姓甚名谁。但从家庭责任,到人生规划,对方喋喋不休,‘声情并茂’,仿佛不买一份寿险就对不起全世界似的。”

  张芳向记者表示,推销保险并不足以让她反感,出来工作都不容易,但是通过假招聘的手段拉拢顾客,无异于行骗。

  “吃药”的不止一人

  张芳的遭遇是否个案呢?记者在上海大学还真找到了有着同样经历的“受害人”。王华(化名)今年即将毕业,工作至今没有着落。就在前不久,他也经历了与张芳同一家保险公司同样的“面试”。所不同的是,对方态度却不是那么友好。

  王华告诉记者,大学生就业压力本就很大,面对这样的“欺骗”,自己自然情绪激动。然而,在回绝了对方之后,对方竟然三番五次电话骚扰,直至王华扬言报警才告停止。王华表示,同学之中“吃药”的还不止他一个,有同系同学曾购买了该公司的产品,但录用仍是遥遥无期,经人点拨方才明白上当,然而退保已是不可能。

  记者尝试联系这家位于广东路上的寿险公司,但对方反问:“此事与你何干?”保险行业一个“圈里人”透露,保险推销员靠“展业”指标考核,许多人往往承受不了压力两三个月便退出。因此,“坚守岗位”的推销员压力更大,为了完成指标,拿到更高提成,个别人无所不用其极也在意料之中,而首选目标往往是急于求职的群体。该人士透露,自己的母亲也曾遭遇过此类“招聘”。

  怎么管是个问题

  如此推销,如何管?目前仍是个问题。根据《保险法》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,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欺骗投保人、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。不过,业内人士表示,这里所指的“欺骗”并没有明确解释。但并不代表不能管,这要看监管部门如何认定其行为,毕竟这种“招数”严重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。

,其中也没有明确为此类“揽客”定性。,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应正确宣传人身保险产品,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利益,不得预测不确定的利益;保险公司员工或代理人在开展业务时,必须将保险合同的责任免除事项对投保人逐项解释清楚。也就是说,销售产品的过程有章可循,招揽客户的行为或许就是“擦边球”。

  与此同时,还有取证问题。柏年律师事务所律师认为,如何认定和处罚的前提是证据。而此类投诉往往会遭遇到“事出有因、查无实据”的尴尬。不过,上海保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,上海保险业总体上经营规范,对有损于保险业发展的行为,一经查实,监管部门绝不姑息。
友情链接